
攻坚克难、实干为先,步履铿锵、启程新百年——2022年中国城市更新十大重要事件
岁序常易,华章日新;律回春渐,新元肇启。2022年已过去,作为三年疫情中最为艰难的一年,各行各业都受到了疫情长时效环境的影响,城市更新行业作为其中的一员,在保住绿码的同时也在直面挑战,在淬炼筋骨的同时也在稳健持续发展,行业的发展仍有大事值得我们去记录。
2022年,高周转、高负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延续了2021年的势头,浙江房企中梁、云南房企俊发、龙头房企融创及世茂、粤系房企龙光、浙江房企祥生、上海房企大发、闽系房企禹洲及正荣等房地产开发商相继宣告“暴雷”,使得大部分城市更新项目停工停建,严重影响了房地产开发项目的交房周期。其原因在于城市更新项目的烂尾主体主要是前期公司、平台公司或直接由开发商买单,但在招拍挂市场的地价下行阻断城市更新项目的利润空间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前期公司破产、倒闭、躺平或摆烂,逐渐引起了城市更新项目的烂尾潮。
2022年,各地加速搭建多方协同平台,以期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更加有针对性、快速地开展城市更新业务。如汉中城市更新项目合作联盟、无锡城市更新技术联盟、江苏城市更新服务联盟、北京城市更新联盟等联盟应运而生。城市更新联盟的成立有助于各个企业发挥所处领域的优势,成员间通过建立多元平等协商共治机制,开展全方位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强强联合;同时与政府间建立常态化的沟通联络机制,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成果共享。
202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从“健全体系、优化布局、完善功能、管控底线、提升品质、提高效能、转变方式”等7个方面,通过政策制定、底线管控、试点示范等方式,指导各地稳妥有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随后,全国各地区陆续出台了城市更新政策法规,完善制度机制,探索多种实施模式,有效推进城市更新实施。通过开展城市体检,找出问题短板,制定城市更新规划、计划,再统筹推进老厂区、街区、老旧小区改造、居住社区建设、既有建筑改造、内涝治理、海绵城市建设和新城建等城市更新项目的落地。
2022年,城市更新市场以国企为活跃主体的趋势越发明显。过往,以市场化为特色的城市更新舞台主要由机动灵活的民企主导,但在房企暴雷频发的背景之下,部分民企选择抛售项目断臂求生、只求资金回笼;而国企则正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调整,以全新的姿态在市场上兼收并纳、为市场托底,如中建集团、中粮集团、首开集团、首创集团、华润集团、首钢集团、北控集团、金隅集团等。以深圳为例,2010-2022年国企在深圳城市更新市场上的计划立项及确认实施主体排名前五的央企分别是华润、招商蛇口、华侨城、大悦城及保利集团。
2022年,各地政府大力推动城市更新,提出大胆改革创新,纷纷积极探索新模式、新路径,为实现城市有机更新将增量扩张到存量提质,“政企合作”就成为推动城市更新进入快车道,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制。2022年2月,上海市嘉定区政府和上海地产就北虹桥区域城市更新项目政企合作下一阶段工作进行部署。2022年6月,首开集团与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签订《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非经资产管理处置运营、城市有机更新、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
2022年,从年初放开并购贷、保租贷,到允许发债、新增6000亿房地产融资等政策出台,一场针对房地产行业的干预逐渐开始松绑,融资政策成为一汪活水,为房地产行业休养生息提供了条件。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1-11月全国百家典型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总量为仅为7000亿元人民币,不足2020年全年的一半,金融政策对房地产融资环境的改善影响有限,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额度整体保持低位运行,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针对这种情况,地方政府和金融市场通过优化用地政策、提高减税力度、加大金融支持等一系列创新性的市场化运作方式,用具体项目吸引社会资本和市场主体加入,为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
2022年,城市更新基金以其筹资灵活、成本低、募投管退便利等特点,持续发力为城市更新项目解决开发资金难题。各地纷纷大力推动城市更新基金设立相关工作,更多的企业也参与到城市更新基金当中来。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仅上海、洛阳、重庆、烟台、南宁等地新设立的基金就超过3000亿元。
2022年,全国各地区通过全域谋划、精准实施项目、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树立标杆项目,使得城市更新工作稳步推进、成效显著。2022(第五届)中国城市更新论坛评选出了诸多年度中国城市更新优秀项目,如景德镇陶阳里、南京小西湖历史文化街区、深圳沙井古墟等获得“片区更新最佳实践奖”;北京奥林NEO、上海·同汇OPUS等获得“最具投资价值奖”;成都麓湖共益会、杭州武林里、南宁老友花园、上海创享塔等获得“韧性社区营造奖”;北京越界锦荟园、德清天安云谷、湖州小西街文创街区等获得“可持续价值提升奖”;创乐科技、独到科技、金茂云服、瑞云冷链、汤恩科技、深圳湾科技园等获得“科技引领向善奖”;北京东外五十六号园区、北京而意、上海U479、重庆紫薇路等获得“协同创新实践奖”。
2022年11月2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一批)》清单,清单从建立城市更新统筹谋划机制,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可持续实施模式,创新与城市更新相配套的支持政策三方面作出总结;北京、山东潍坊、重庆、江苏、上海、湖南等地上榜,北京市在工作统筹和监督考核、建立城市更新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体系、优化审批流程等方面的经验做法被纳入其中;重庆市开展城市更新专项体检;江苏省南京市探索全链条城市更新项目实施体系;安徽省合肥市探索片区更新“肥瘦搭配”模式;上海市设立城市更新基金;湖北省黄石市给予存量用地用途转换过渡期政策等。
2022年6月3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城市更新要“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提升为主”“实现建筑垃圾减量化”等要求;摒弃了过去大拆大建的模式,取之以绣花功夫、微改造等模式保留城市肌理,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同时对确有必要拆除重建的建筑,要求符合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减少污染,逐步将我国的绿色建筑覆盖范围逐步扩大,以城市更新特有的方式实现城市更新。